兼爱天下,义利万物,这就是墨教为我们设定的伦理价值标准。
在这个意义上,王权时代的儒家政治哲学以周公的政治儒学为代表,不妨称为王国政治儒学。这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。
简要描述如下:①生活方式:工商社会的市民生活。荀子不仅继往,而且开来,开出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。故《孝经》主题为移孝作忠[19]。[32] 关于中国正义论,参见黄玉顺:《中国正义论的重建——儒家制度伦理学的当代阐释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。这可以称为一种新的三民主义(the three doctrines of civic politics)。
[⑤]国族(nation)乃是现代意义的国家(modern state),旧译民族国家,很容易与前现代的民族(ethnic / nationality)概念和普遍性的古今通用的国家(state)概念相混淆。[31] 普遍的正义理论,能够解释古今中外所有一切社会制度安排问题。而魏源于经典之中寻求微言大谊,正是对于所谓三代之心、不变者道、不易之?易的尝试性探索。
至周成王,则实无封太山之事,何以亦称徽号?盖武王末受命,未遑制礼乐,会诸侯。魏源则将其分开表述,天命虽体现于革命、征伐,但如此尚不足以成为王业之基,立国之本。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具体内容,在魏源倒不是特别重要了。马融斥之为俗儒之说,而以成王为后人所加者何?(37) 关于经文之如此差异,以及《书序》于成王之书九篇,皆大书成王主其事,魏源以为此乃圣人特笔。
(14)这是孔子于《尚书》之编次中,所赋予之微言大义。(32)魏源云:放勋,重华,文命,皆徽号也。
(11)《金縢发微中》,《书古微》卷九,632页。晚清今文家之三统说,较之其所承袭的西汉今文家,则更强调于变。但周之王业、周之立国,不成于武王,而成于成王。(59)后人所当效法的,是周公制礼作乐中的法度性原则,以及制礼作乐的精神,而不是其所制礼乐本身。
至桓谭《新论》(刘昭《百官志》注引——原注)曰:昔尧试舜于大麓者,总领天子之事,如今尚书官矣。魏源以为,孔安国古文《尚书》之异,实以所用《尚书》版本之不同而起,其与西汉今文家之异,基本上可以说所异唯在于此。魏源此诸处所引诸语,与原文不合者非常多,不一一列举。然犹未为尽,尚须鲁一变至道,由此引出魏源本人对于西汉、东汉今古文源流的相关看法。
②故而此书专析西、东汉异同,其无关今古文者,则并经文不载。此时,其《海国图志》亦已完成,从中可见魏源对于西方世界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。
然魏源必谓文王受命为受殷纣之命,以纣自为帝而曲为之说,于称王号或犹可说,于改元则不知何以解说了。年号则直至汉太初建元时始有。
董子《春秋繁露》曰:王者之法必正号。郑师马而异于马,马师卫贾而……异于卫贾。周人之王,上推神农为九皇,因存帝轩辕、帝颛顼、帝喾、帝尧之帝号,绌虞而号舜曰帝舜。其初即以徽号为国号,以之纪年,即为年号,其没,即为庙号。所引《汉书•儒林传》原文作: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,迁书载《尧典》、《禹贡》、《洪范》、《微子》、《金縢》诸篇,多古文说。以上即魏源对于西汉、东汉《尚书》今古文经学的一个基本看法。
魏源发为此论,亦有源于西方的刺激。⑥ 如此,则司马迁载在《史记》者,魏源以为就是孔安国真古文之传。
因此,对于宋儒专言三代,魏源提出了直接的批评: 宋儒专言三代,三代井田、封建、选举必不可复,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术。魏源考证纳于大麓时,假问者之言述汉儒诸说云: 问:《史记》:尧使舜入山林川泽,暴风雷雨,舜行不迷。
(18) 三统说于今文家而言,体现的正是儒家在古与今、保守与激进、常与变之间,富有弹性的政治智能。我们注意到,上段引文中,舜之由称王而称帝,魏源或以为尊,或以为绌。
(35)以徽号落实于制度,则如前引封禅之说,会诸侯于东岳,天下公上徽号,刻石纪之……然后为民所归往之王。此微言大义,则不经师传、师授,无由得其解。《诗古微》云: 武王末受命,未遑制礼乐,会诸侯。(11)首先确定了经典与孔子的关系,方能谈得上所谓微言大义。
自殷推太甲、太戊、武丁为太宗、中宗、高宗,并称契为玄王,汤为武王,于是徽号外,有庙号矣。魏源云:存夏殷之后,俾为三恪,地方百里,爵皆称公。
(33) 尧舜之后,成汤、武王(宁王)、成王,亦为徽号: 汤之号曰成汤,言其成功之荡荡也……又《殷本纪》有吾甚武,自号为武王,东伐桀之语。《尧典释经》于以成王为生存之号下注云详此书《周诰解》及《诗古微•周颂》(44),并提及此两处文字,亦未对二者之歧异有说明。
而其书则皆以曰若稽古冠之,使别于三统之外。(24) 魏源之强调气化无一息不变,应与其所处的晚清政治情境之内忧外患有关,必寻求变革以寻出路。
(39)以此说为欧阳、夏侯说,并无直接依据,出于魏源之推断。魏源虽主其出于古文,然此古文,只于文本所据有意义,至于司马迁所宗师说,则亦如孔安国,仍出于今文家师法家法。关于废肉刑,魏源于《甫刑发微》中以其为圣人之着谊,认为《甫刑》是圣人欲废肉刑,先汉文而发其端也,圣人用世,肉刑必当变。(36)则尧舜之徽号,究为放勋、重华,抑或唐虞,或二者皆为徽号,殊不可晓。
(18)《书古微》卷十一,665页。《尧典释经》,《书古微》卷一,484页。
征伐非人之所能掌控,所可掌控者,则为礼乐建制,此方为王业之基,立国之本。无声之乐,无体之体,无礼之礼,无服之丧(60),庶几可以当之。
(37)《金縢发微中》,《书古微》卷九,634页。盖古王者受命,必会诸侯于东岳,天下公上徽号,刻石纪之。